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小说_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_91麻豆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_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完整视频

公民

公民是什么意思?

具有一國國籍,享有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,承擔相應義務的自然人。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主體。

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國的法律制度不同,公民的資格情況也各異。在古希臘城邦,婦女、奴隸和定居于該城邦的外國人,通常被排除在公民范圍之外。在古羅馬,最初對公民資格也有嚴格限制。公元前31年,屋大維獲得“奧古斯都”(意為神圣莊嚴)的稱號,成為羅馬的“第一公民”,實際上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。至公元212年,根據皇帝的—項敕令,絕大多數自由民有了公民資格。在古希臘、羅馬奴隸社會,不論政體如何,有公民資格的人,都程度不同地享有若干特權,當時的公民概念與現代公民概念有所不同。

后來,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法制革命,產生了現代公民概念。在今天,絕大多數人都是特定國家的公民,但依不同的法律制度,一些人無國籍,因而不具有任何一國的公民資格。例如在英聯邦各國,依有關國家的法律規定,一個人可以是一個以上英聯邦成員國的公民,但有一段時間,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等。1866年美國的《民權法案》把公民范圍擴大到黑人;1924年擴大到印第安人。公民權也可以集體變動或獲得,如路易斯安那州領土由法國轉移給美國,其居民便成為美國公民。

古代中國無公民的概念,通常使用的是庶人、民、子民、百姓、臣民等概念。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制定的《憲法大綱》,仍用臣民概念。辛亥革命前夕,清政府于1911年9月13日公布的《十九信條》,始用“國民”概念。1912年1月公布的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》將國民與人民通用,如該法第2條規定:“中華民國之主權,屬于國民全體。。第二章標題為“人民”,在權利、義務前均用人民,如第12條“人民有選舉及被選舉權”;第13條“人民依法律有納稅之義務”。此后的約法、憲法等均國民與人民通用,并在學理上把國民、人民和公民加以區別,如認為構成特定國家的自然人稱為國民,其資格要件為國籍;公民則指享有國家公法上之權利及負擔公法上義務之國民,因非人人均享有公法上權利或負擔公法上之義務,故國民未必為公民;人民為國家構成要素之一,包括國民和公民,范圍最廣,如居住于該國領域內未獲得該國國籍的,僅能稱為該國之人民,而非公民,不能享有該國公民之權利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通過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》(1931年11月),不用國民而用公民概念。如該大綱規定:“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的工人、農民、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庭,不分男女、種族(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黎……)、宗教,在蘇維埃法律前一律平等,皆為蘇維埃共和國的公民。”《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》(1939年1月)和《陜甘寧邊 J1區施政綱領》(1941年11月)皆用人民概念。如后一綱領第6條規定:“保證一切抗日人民(地主、資本家、農民、工人等)的人權、政權、財權及言論、出版、集會、結社、信仰、居住、遷徙之自由權……”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》(1949年9月)既用人民,也用國民概念。如該綱領第5條:“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有思想、言論、出版、集會、結社、通訊、人身、居住、遷徙、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權?!?/p>
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第33條規定:“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?!备鶕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籍法》的規定,中國采取血統主義和出生地主義相結合的原則確定國籍,不承認雙重國籍。如規定父母雙方或—方為中國公民,本人出生在中國,具有中國國籍;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,本人出生外國,具有中國國籍;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并定居在外國,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,不具有中國國籍。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,定居在中國,本人出生在中國,具有中國國籍。外國人或無國籍的人,愿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,是中國人的近親屬,定居在中國或有其他正當理由的,可以申請經批準力獲得中國國籍。經批準加入中國國籍,不再保留外國國籍。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,自愿加入或獲得外國國籍的,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。申請退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,即喪失中國國籍。曾有過中國國籍的外國人,具有正當理由,可以申請恢復中國國籍,被批準恢復中國國籍的,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。這樣的規定,既避免了雙重國籍,又方便了國籍的獲得?,F 代公民資格的實質是享有權利的資格。取得公民資格,意味著享有公民權利。公民權利與人權有聯系,也有區別。一般說來,人權具有國際性,公民權具有國內性。但人權保障,就其量和質而言,首先是每—個國家的事。只有按照現代各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,切實地兌現公民權,并切實保障公民享有相應的物質和文化條件,世界人權狀況才會出現—個嶄新的面貌。

上一篇:憲法至上原則

下一篇:立憲